“却从立夏晴多日,策杖闲来看绿阴。”
2022年5月5号20点26分,太阳到达黄经达45°,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节气。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确立时间较早的节气。“四月立夏为节者,夏,大也,至此之时物已长大,故以为名。”在天文学上,立夏标志着春季结束,夏季正式开始。
由于我国幅员辽阔、南北跨度大,各地不尽相同,立夏时节,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夏季,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还处于仲春或暮春时节。
《立夏四月节》
唐·元稹
欲知春与夏,仲吕启朱明。
蚯蚓谁教出,王菰自合生。
帘蚕呈茧样,林鸟哺雏声。
渐觉云峰好,徐徐带雨行。
立夏有三候:一候“蝼蝈鸣”。到底什么是蝼蝈?历来众说纷纭。根据《礼记训纂》记载,“蝼蝈,蛙也”。立夏之后,“听取蛙声一片”,标志着着夏日的来临。二候“蚯蚓出”。古人认为,蚯蚓深居地下,结束冬眠的时间最晚,到了立夏时节蚯蚓才懒洋洋、慢悠悠地从地下出来,帮着农民翻松泥土。三候“王瓜生”。说是王瓜,但实际上是泛指各种藤蔓类植物。万物春生夏长,乡间田埂的花、草、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。
“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”。《左传》中记载的僖公五年:“凡分、至、启(立春、立夏)、闭(立秋、立冬),必书云物,为备故也”。意思就是说这些节气,都要记录当时的天气和物候,以作为农事的依据。从古至今,立夏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事节点,这时温度升高、雨水增多,早稻插秧、茶叶采摘都已排上农家人的日程。同时小麦扬花,油菜成熟,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,年景基本定局,所以民间有“立夏看夏”的说法。“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”。绿阴幽草、麦浪滚滚让农家人提前享受收获的幸福,也让王安石感受到初夏的美好。
初夏即事
宋·王安石
石梁茅屋有弯碕,流水溅溅度两陂。
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。
古时候,立夏是个重要的日子。《礼记》记载,早在周代,帝王在立夏这天,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区举行迎夏仪式,以表达祈求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愿望。
立夏之后,是“祝融司令继芳春”,天气渐趋炎热,体现着一个“火”字。此处的司令,不是领兵打仗的头,而是管理时令。祝融乃火神,它开始掌管时令了。人们或乐于夏,或苦于夏,皆因这个“火”字。如果说春日是良辰,那夏日就是佳期。“春尽杂英歇,夏初芳草深”,自是各有其美。晚唐名将高骈就从日常的生活场景入手,通过视觉、触觉、嗅觉的感受,表达了自己对山中夏日的喜爱之情。
山亭夏日
唐·高骈
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
水晶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。
在苏轼的笔下,通过对人和景物的描摹,呈现出初夏时节处处满溢的灵动和朝气。
阮郎归·初夏
宋·苏轼
绿槐高柳咽新蝉。薰风初入弦。
碧纱窗下水沉烟。棋声惊昼眠。
微雨过,小荷翻。榴花开欲燃。
玉盆纤手弄清泉。琼珠碎却圆。
“梅子留酸软齿牙,芭蕉分绿与窗纱。”立夏也是新鲜果蔬上市的时候,很多地方都有立夏“尝鲜”的传统。“立夏见三新”,“九荤十三素”,樱桃、青梅、麦子,鲫鱼卤虾,豌豆黄瓜……处处都透着初夏的鲜美。同时用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等五种颜色的豆子和粳米煮成的“五色饭”,又叫“立夏饭”,也是这个时节的传统美食。此外,立夏民间还有吃蛋、饮茶等习俗,目的就是祛除湿气,求得身体健康。
立夏对孩子来说,最好玩的莫过于“斗蛋”。鸡蛋煮熟,装在用彩色丝线编成的网兜里,挂在孩子脖子上。斗蛋的规则很简单,就是看谁的蛋壳硬。大家各自拿着鸡蛋一个个撞过去,撞破了壳的,就输了然后把蛋吃掉,最后的胜利者被尊为“蛋王”。
立夏,有的地方还有秤人的习俗。人们在村口挂起一杆大木秤,大家轮流坐称体重。主持秤人仪式的人,一面称重,一面讲着吉利话。立夏秤人是希望上天能给他们带来好运。刚刚过完五一假期,不知道您有没有勇气上称称一下,看看是否“每逢佳节胖三斤”呢?
“谢却海棠飞尽絮,困人天气日初长。”我们经常说“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”,天气越来越热,人们容易出现犯困、四肢无力、食欲减退的情况,所以建议大家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,适时调整好起居作息,午后小睡一会,饮食上要低脂低盐、多维生素,保证清淡易消化。
“采茶歌里春光老,煮茧香中夏景长”。冰爽的冷饮,香甜的西瓜,火红的龙虾……街头巷陌的烟火气息让我们在柴米油盐里寻回对生活的热枕。
立夏
立一个目标
许一个心愿
趁时光正好向美好生活奋进
转发 关注
点亮下方“在看”图标
更多人看到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安徽交通广播